10.31.2009

Nobuyoshi Araki: POLART 6000


今年暑假去東京旅遊的時候碰巧碰到荒木経惟Rat Hole Gallery的拍立得作品POLART 6000系列個展。他曾表示“當你使用拍立得(polaroid)時,無論你拍什麼都會變成一個真正的照片。就算你搞砸了,你還是會得到一張照片。這就是我喜歡它的地方。“(附上展覽影片)

拍立得是一個私密的象徵,這和荒木経惟代表的意向成為一個有趣的對比,女性的身體、情慾、被捆綁的性虐待象徵以及宴會、花、天空等都是它喜歡拍攝的主題。荒木從不喜歡使用數位相機,他用一慣情色語彙形容認為拍完照片之後,刪掉之後再拍太女孩子氣了(sissy),太乾了(dry)。他喜歡傳統相機甚至是拍立得,因為"Photograogy should be wet and slippery.",拍出來的照片應該是溼滑而令人想要觸摸的。

排除掉思考荒木作品碰觸的禁忌話題,不可否認的是他總是在作品中分享某種特殊慾望的隱喻,滲透於這些高度私密性的影像當中。重複性(Repetition)成為荒木的結構當中一個核心,尤其是看似寂寞的城市景象,拍攝的時間和照片名稱都是未知的。

這些影像的強烈力量都來自荒木對事物無法預期的觀察角度,他總是在各個城市和地區移動,找尋那些可以吸引他的素材,例如東京城市的面貌、性和死亡。對他來說,攝影暗喻著佛教哲學的死亡,因為當拍攝當中“自我(ego)“會被被拍攝的主題帶出,攝影的背後總是暗藏著靈魂。

當我們想要將荒木的攝影風格化時會發現很難做的到,因為荒木將自己的攝影經驗當作技巧來使用,他表示自己的眼睛就是相機,他不需要哲學性的描述他的作品,他總是將現實和虛構交疊在影像當中,雖然這對西方人的眼光是很難以理解的,但是他對城市和日本女性的影像的語言已經使他成為日本攝影及美學影像的經典人物之一。

10.27.2009

BFI 53rd London Film Festival

現在是台北金馬影展的期間,剛好也碰到了53屆倫敦電影節(14-29 October 2009)。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在倫敦看影展,和以前在台灣看電影的經驗做對照之下有許多有趣的發現。倫敦是個大都市,所以看電影相對來說有很多的選擇,學生票價平均六鎊左右(大約台幣三百元)。不過有時也會有優惠的活動,例如手機門號若是使用orange這家公司禮拜三就會有買一送一的電影票(不過是以全票來算,所以一個人五鎊)、或是一個月只要13.5鎊就可以隨你看的unlimited card等等,都是要自己睜大眼睛才會知道的優惠。

而倫敦電影節和台灣的金馬影展相較之下規模當然大了許多,至少就放映戲院的地點來看,BFI為中心,平均的分佈在倫敦的各個地方。票價也各有差別,例如大家最期待的特映全票就高達二十鎊,其餘的也因戲院不同而票價大約在九鎊到七鎊左右(全票)。但是倫敦電影節的豐富內容是不會讓大家失望的,以今年的特映來說,如【玩具總動員2】、台灣金馬也有放映的【白色緞帶】【璀璨情詩】、李安導演的【胡士托風波】等。另外也有規劃各種單元,如英國當地的New British Cinema、法國電影Franch RevolutionsCinema EuropaWorld Cinema、實驗電影和動畫等,雖然厚厚的一本brochure看得令人眼花撩亂,但是還是不得不說台灣人實在太幸福啦!因為倫敦驚人的物價也反應在電影票上,所以能像以前一樣在金馬影展看個好幾部電影在這裡是不可能的事,加上片單比較之下,金馬影展其實也同樣囊括了許多令人期待的好片,所以台灣人要好好珍惜有許多好電影放映的機會!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倫敦是一個大小影展不斷的城市,而且內容也五花八門令人驚訝,例如今年的法國電影節也放映了我非常喜歡的導演Jacques Tati作為主題的一系列的影片。另外還有西班牙語電影節猶太電影節非洲電影節(網站做的很可愛)等都剛好在這幾月登場,還有舉辦在每年三月知名度很高的倫敦同志影展。而今年二月的台灣電影節也播放了海角七號、囧男孩等片子,充分顯現出倫敦文化大熔爐的縮影。

Efecte Souvenir: A Sacred Ritual to Evoke Memories




九月份我在巴塞隆納參觀了DHUB美術館,就在著名的Picasso Museum正對面。相較於對面車水馬龍的人潮,DHUB顯得十分低調,然而這個關於紀念品的展覽,卻令人出乎意料的有趣。

展覽標題為 "The Souvenir Effect: Travel fetishes, beyond the clichés. "(紀念品效應:旅遊中的迷戀物,超脫於流俗。),深入討論旅遊紀念品。回想起各旅遊景點的紀念品攤販,一眼望去琳瑯滿目的劣質商品,雪花球、鑰匙圈、磁鐵、煙灰缸(即使不抽煙的人也會購買!)、T SHIRT(想想I Love NY 這個可怕的推銷語)等等。這些看似可笑膚淺的商品背後,究竟有什麼意義?或者,是甚麼原因讓他們在旅遊市場上永占一席之地?


整個展覽分為十單元,從懷舊(過去時光的片段)、紀錄(日記或是旅遊箱上的貼紙)、感官印象(旅遊的真實經驗)、紀念品的氾濫(成堆的再製商品)、以及現代與設計結合的紀念品(如MUJI的City in a Bag城市積木),介紹紀念品的演變。其中我最喜歡的是Testimony這個單元,展示的是由Diller Scofidio+Renfro製作的影片Chain City。觀者坐在房間中央,接著兩旁螢幕出現威尼斯的貢多拉船,一邊是船頭,一邊是船尾,讓人猶如坐在船上隨波搖曳。更特別的是他們剪接了真實的威尼斯風景以及拉斯維加斯The Venician Hotel以假亂真的人造水都,令人玩味。"A trip to a theme park is, in fact, as authentic as a visit to the city it reproduces." (再造的旅館設施與威尼斯本地對旅遊者來說,都是實際體驗的旅遊記憶。)


或許你在夏天前往巴黎時,買了一張巴黎冬景的美麗明信片。到羅浮宮時,你買了一疊印了蒙娜麗莎的杯墊。在蒙馬特成排的紀念品商店,也許你買了棍子麵包狀的原子筆,或是抓了一把鐵塔鑰匙圈(喔,一歐元應該可以去鐵塔下買到四或五個,別上當!)。這些消費行為的動機,其實都是為了藉由這些媒介重溫過去美好的記憶。即使品質粗糙,但看著迷你的鐵塔時,你會想起躺在草地上仰望她的時光。即使不盡然真實,那些美麗恆久的圖像卻能讓你回想起在異地的情境(以及美好化),像是故事般一段寶貴的人生插曲。展覽後半部也提到,亞洲人旅遊喜愛拍照的習性,也許也是因為工作緊湊以及交通費高等原因,旅遊機會相對少,於是出遊時,盡力的想保存住那些難得一見的景色吧!

這個展覽將會在DHUB Barcelona展到12月13日,相當推薦。而無法親自前往的人,期望我自己旅遊記憶的重現也能分享給你們。這也是85eyE交流資訊的初衷喔。

10.24.2009

Claudia Schiffer by Erwin Wurm for Vogue Germany November






以“一分鐘雕塑“聞名的奧地利藝術家Erwin Wurm是我非常喜歡的藝術家之一(作品包括之前Frieze Art Fair當中Pumpkin南瓜頭先生)。他的作品通常都有一種smart的幽默調調,畫面強烈且表達直接,例如How to Be Politically IncorrectHouse AttackFat Car等,但是他奇特的創意和處理雕塑的邏輯和方式卻又令人拍案叫絕,通常都發生在隨處可見的場景當中,他的one-minute-sculptures也啟發了Red Hot Chili Peppers的Music Video Can't Stop



上圖是Erwin Wurm在台北拍攝的作品(Taipei Outdoor Sculpture, The artist who swallowed the world,2007


Erwin Wurm曾表示“我對時代精神(Zeitgeist)這個議題感到非常有興趣,所有在我生活周遭的材料都是有用的,因為這些都圍繞著當代社會。我的作品代表了所有人類,不管是物質、心靈甚至是政治。而且這些概念我希望越多人了解越好,而不只是菁英式的。”

至於這些天才絕倫的幽默感則是他看待事物的方式,因為他認為就算是討論重要議題都不必要那麼嚴肅,這些挖苦式的幽默會讓生活更加有趣。

Erwin Wurm和名模Claudia Schiffer合作的系列出現在十一月份德國版的Vogue,完全是藝術與時尚可以合作的如此巧妙的例子,bravo!

10.23.2009

Dutch Design Power: Introduction



如果你對荷蘭的認識還停留在風車、木鞋、鬱金香、填海造地,那你就太小看這個國家了。這個國家有一股新興的設計勢力正在醞釀著,一股足以顛覆全世界的力量,我想就叫他們Dutch Design Power吧!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我想要好好介紹這些很棒的設計團隊。


(報紙上的一個藝術活動 你沒有看錯! 每一個都是裸體的人)

荷蘭是個領土面積極小的國家,但也因為如此的生存壓力,讓荷蘭人有別於多數歐洲人,具備了開放性格及對於文化的包容性,同時,他們也樂於嘗試開發不同的可能性。

據說他們在小學不只要學荷蘭文,還必須學習鄰近國家的語言:德文、法文及英文。當你到阿姆斯特丹旅行時,你會感到人民異常的親切與樸實(相較於總是覺得自己很高貴的英國人與民族自覺極強的法國人),但轉個彎卻是性行業盛行的紅燈區,很衝突對吧!不只如此在這裡大麻是合法的,可以盡情的沉浸在現實與虛幻之中。

沒有了限制並不會讓荷蘭人放縱糜爛,反而讓他們不害怕去嘗試新事物,且能懂得在拿捏分寸。我想以上的特質是創造荷蘭前衛設計風格的要素吧!對於在台灣教育體制下長大的我們總是被限制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行,所以在創新的部分我們做的很辛苦。一直有人拿台灣和荷蘭作比較,或是希望可以以荷蘭作借鏡,但在"限制"這點上我們還是處於被動的,台灣創新文化產業,應該還有一段路要走。

10.22.2009

SHOWstudio: Fashion Revolution


SHOWstudio.com是由英國知名時尚攝影師Nick Knight在 2000年所建立的網站,這個時尚的影像實驗室來自於Nick Knight採用“to show“的概念,提供一個無界限的平台來分享所有創意和時尚,包括實驗性的互動project、影片和表演,合作過的時尚名人有Björk, Boy George, Gisele Bündchen, Kate Moss等。

而這個在倫敦Somerset House舉辦的Fashion Revolution正是希望以“展覽“的方式挑戰以往大家對時尚的表現只有伸展台或雜誌的了解,運用各種不同和觀眾互動的方式讓大眾參觀 SHOWstudio.com時能更貼近時尚。我想就算對時尚名人不是那麼熟悉的人,也會覺得這個展覽會是一場有趣的探險。

上圖是作品Naomi,八零年代最成功的時尚名模黑人名模Naomi Campbell的雕像,Nick Knight一直在她的模特兒生涯中擔任攝影師。這個雕像前有一個小小的互動螢幕,當你在上面作畫時就會在雕像上投射出來。SHOWstudio.com並在雕像旁邊設有收音麥克風,邀請參觀者們留下對Naomi Cambell的想法,並放在網站上跟大眾分享。

Phonecarte是SHOWstudio.com從2004年持續至今的計畫,邀請名模們在世界各地的時尚周(Fashion Weeks)之後以答錄機的方式留下個人的意見。這次的展覽就放置了Karen ElsonLily ColeIrina LazareanuLily Donaldson的"電話",(上圖即是Lily Cole的)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可以聽到他們的聲音,有一種和名模講電話的感覺,非常有趣。

另外還可以看到知名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即興創作的影片The Bridegroom Stripped Bare的影片,這些珍貴的片段都是大眾很難有機會可以看到的,令人驚訝的是他慣用的手法是直接在穿著衣服的男模身上剪裁。

Fashion Revolution還提供有趣的
Live Studio(可惜的是這次去剛好不是拍攝時間),每個禮拜都會開放讓大眾可以親眼看見時尚攝影的現場,包括知名攝影師Jason EvansAlice HawkinsCraig McDean ,拍攝也同步會載網站上播放。另外還有一個Casting的Project,每個來參觀的民眾都被邀請“試鏡“,而這些影片會上載到網站,Nick Knight和Jason Evans會真的選出入選者來邀請他們參與往後的作品拍攝,有種實境節目的刺激感!

我想這個展覽不僅僅是讓觀眾體驗新奇的時尚表面而已,參與此展覽的設計師和名人也都多的不勝枚舉,例如現場也可以看到Yohji Yamamoto、Martin Margiela設計的衣服打版、許多知名人士的深度訪談影片,例如大眾最好奇的名模Kate Moss、設計師Vivienne Westwood等、Nick Knight在 2004年為Brad Pitt拍攝的短片
Freedom of Love還有豐富的時尚短片,例如Craig McDean為Vogue雜誌拍攝的片段、Kate Moss的作品等,都可以在Fashion Revolution的展覽中一網打盡!

SHOWstudio: Fashion Revolution
17 September-20 December 2009
Somerset House
Embankment level
London

10.20.2009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


位在倫敦SOHO區的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顧名思義是一個攝影藝廊,距離鬧區Oxford Circus只要五分鐘腳程,逛街逛累了這裡會是另一個放鬆心情的好去處。

這個倫敦最大的公眾藝廊一共有四層樓,除了展間之外,二樓還有一個café和書店,如果想找攝影的專書,這邊是個很好的選擇;另外這裡的書店也販賣Lomo相機、Polaroid和各式底片。四樓則是專門讓想購買攝影作品的大眾開放的Print Sales,詳細的攝影師作品和提供給初學者購買的訣竅等,官方網站都有很詳細的資料,也提供很棒的Online Gallery。


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並不只侷限於提供攝影作品展覽,更包括新人藝術家到歷史性的攝影等等各式各樣攝影形式的作品。目前的展覽是巴西藝術家Sara RamoMovable Planes(16 Octorber-29 November)和美國攝影師Jim GoldbergOpen See(16 Octorber 09-17 January 10)。

Sara Ramo的作品深受行為藝術影響,他的攝影作品和錄像都在看似平凡的居家擺設當中流露出超現實感的失序。靈感都來自於Ramo小時候的奇特幻想,這些看似流動的圖片中,非生命的物體卻彷彿給予生命一般在各個角落出現、移動,Ramo欲在Movable Planes中探討日常生活混亂與秩序的平行概念。

而Jim Goldberg的Open See則以攝影的方式記錄下從遙遠而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來到歐洲的“新住民“故事,這些受到貧窮、疾病侵襲的國家居民們,都對歐洲有一個美好的想像。Goldberg即以各式各樣的方式:例如拍立得、錄像、文字和大尺寸的照片來記錄,文字則通常由被記錄者親自在照片上寫下,這些故事通常都是傷心、不堪且非人道的,都赤裸裸的在照片當中呈現,所有作品都直接而現實記錄下這些新住民的故事。



The Phtographers' Gallery
(入場免費)
16 - 18 Ramillies Street
London W1F 7LW


10.18.2009

采采食茶文化 - CHA CHA THÉ



中國茶葉雖然歷史悠久且聞名於全世界,但鮮少出現茶葉的國際品牌。在歐洲有許多茶葉的品牌,例如英國的WhittardHarrodsTwining,或是法國的Mariage FreresFauchon等都相當知名,精緻的包裝以及品質的維持都讓這些品牌歷久不衰。

而近期誕生的采采食茶是夏姿創辦人-王陳彩霞-新開設的茶品專賣店,位在台北東區的小巷弄內,簡潔素雅的外觀設計,搭配門口豎立三層樓高的椰子樹,讓人很難不去注意這家店。


目前茶的品項還不是很多,主要多為中國茶葉。而這家店在品牌的整體規劃與包裝設計上都花了很多心思。如同夏姿服裝品牌,采采巧妙的結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時尚感,同時也有結合茶與點心的禮盒,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作搭配。除了傳統紙盒包裝,他們也推出了水墨畫系列的禮盒與瓷器罐裝禮盒,是包裝也是產品,是一個很有環保概念的創新手法。

另外,目前也有提供餐點。法式餐點結合台灣當地的食材,搭配上中國茶,也是一個很奇妙的中西融合(用餐需事先訂位)。店內還有一道用茶葉磚砌成的牆,用餐時也還可以聞到淡淡的茶香喔!如果想要找能代表中國文化且別具特色與高質感的禮品,很推薦到采采逛逛喔!


http://www.chachathe.com/
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219巷23號
營業時間:11:00-22:00
(02)87731818

Christian Louboutin x Ladurée


今年九月,法國馬卡龍百年老店Ladurée邀請「紅底鞋王」Christian Louboutin為他們設計三款禮盒,在倫敦Harrod's及Burlington Arcade Gallery兩處販售。包裝盒上有鮮艷可口的macaron,各式美麗的Louboutin高跟鞋與女用錢包圖樣等。如小珠寶盒般精緻的設計讓這些小巧的甜點看起來真吸引人!

早年輟學的Louboutin,將他的創作靈感歸功於小時候在巴黎俱樂部裡觀察到的那些女郎。"(...about high-heels...) It's all about the legs, how they carry themselves, the embellishment of the body. They are the ultimate icons." 他如此說到。1992年他開始將紅鞋底放進他的設計。他認為那些鞋子們缺少活力,因此用紅色指甲油塗滿鞋底。後來這個構想受到極大的歡迎,紅鞋底因此成為他的永久商標。


同樣的,香檳商Piper Heidseick也與Louboutin合作了一套香檳禮盒Le Rituel Box Set,十分典雅。這套禮盒將於10月26日在巴黎
Colette限量發售。

10.16.2009

Frieze Art Fair 2009



Frieze Art Fair是倫敦一年一度的藝術博覽會,今年依照往例在Regent's Park舉行。今年共有超過一百五十個國際當代藝術藝廊參加,並且有一系列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及藝術家主導的教育行程。雖然目的在於銷售藝術作品,但是Frieze Art Fair已經變成一個大眾文化活動,每年吸引超過六萬八千的參觀者,並且當中的百分之八十只是純粹來參觀的。我想對參觀者來說,雖然門票所費不貲(學生票價十五鎊),但是以倫敦當地美術館特展門票大約都在十鎊左右的價格,十五鎊可以看到一百多個國際頂尖的藝廊作品,等於是一個特展的好幾倍規模!


Frieze Art Fair並在展覽會場三分鐘距離的公園設計了Sculpture Park,裡面的雕塑作品都是從藝廊當中選出的代表,上圖即是以“一分鐘雕塑“聞名的奧地利藝術家Erwin Wurm作品Pumpkin(2009),另外此公園是不須門票的,一般大眾都可以入內參觀,裡面不乏世界知名藝術家的雕塑作品,如Paul McCarthyLouis Bourgeois的作品等。

Frieze Art Fair帶給我最大的收穫除了在如此規模之大的藝術博覽會當中大開眼界,也常常在藝廊當中發現一些意外或驚喜的藝術家作品,例如來自奧地利的Galerie Martin Janda瑞士籍藝術家Roman SignerTeam Gallery的英國畫家Dawn Mellor等,而上圖則是在英國當地以諷刺和幽默的插畫作品聞名的藝術家David Shrigley

關於Frieze Art Fair的系列活動請參考
http://www.friezeartfair.com/

10.14.2009

Damien Hirst: 'No Love Lost, blue paintings' at the Wallace Collection




Damien Hirst在Wallace Collection的最新系列No Love Lost今天開始展出,這個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的藝術家(也是史上在蘇士比拍賣中拍賣出最高價格作品Beautiful Inside My Head Forever的藝術家保持人)又再度以宣佈回歸“舊式“油畫創作驚嚇大家。


在一個採訪中,Hirst表示“很多年輕藝術家常常對我說,你把所有藝術圈的錢都拿走了。但是他們不懂的是,我每年在藝術上花超過兩億英鎊!“。“這個大概是我職業中最大的一個轉折,我已經好幾年覺得那些"斑點"(指作品LSD掐住我的脖子,我需要一些更深入的東西。這剛好是一個完美的時間點停止、有一個新的衝擊。現在很怪,藝術家通常都不做劇烈的改變,而是慢慢的成長。“

而事實上,Hirst的確一直是個畫家。他的第一個“斑點“被畫在1988年Freeze的牆上,之後他持續創作出將近八百幅斑點的畫。(雖然他記不太清楚正確的數字,因為在喝酒狂歡時送出了不少)但是為何停止如此高利潤的藝術創作?他表示“我很欣賞像河原 溫這種沒有終止的系列,但是我總是有分裂的人格,希望自己是不同的藝術家、有不同的系列。我喜歡這種斑點會引起如此概念性、永無止境的被看不見、想像中的藝術家或是某個機器人複製的概念。但是這種複製的現實情況是無趣的, 甚至最後的斑點作品都被躺著等著被丟棄了。“我在一個畫布前面畫一百萬個半毫米的斑點,將會花我三十五年以及六個人持續不停的工作。""我心想““Fuck that",然後丟掉他們。 “

因此,他關掉了兩間工作室,只剩下一間持續創作著這個“寫實“的系列。他表示“我對這個系列下了一個賭注,我覺得我必須要跟大家說“這是我正在做的事“,雖然這有可能是個錯誤。我從來都對作品沒有如此的滿意過,我覺得好像這些東西已經準備好一樣。“雖然這些從2006年開始獨立創作被叫做"Blue Painting" 的系列竟然會在如此充滿十八世紀古典又正統的畫作與傢具的Wallace Collection展出。“我會被批評吧?““他以為他是誰啊?培根嗎?(Francis-fuckin'-Bacon)“他說。

或許這是因為blue painting象徵了Hirst早期作品的努力,蔚藍色的區塊被白色斑點充斥、鬼魂狀的蝴蝶、煙灰缸的輪廓、櫥窗形狀的空間和不可或缺的骷髏頭。(請參考作品For the Love of GodButterflyThe Acquired Inability to Escape等 )死亡一直在他的作品中存在,但是謠言指出這次如此灰暗又孤單的系列與他生活中三位好友的死亡有關。(音樂家Joe Strummer、藝術家Angus Fairhurst和作家Gordon Burn)他表示"當我逐漸年長,我現在已經四十四歲了。之前我做的作品好像是某個更年輕的人創作的,我沒有看見這些閃耀的東西正帶我接近死亡,那些很多都是畫作,只是是虛無的,快樂的否認。然後我想到,我不能再否認這一切了,又或許是因為我正有中年危機。""我的確擔憂自己像 Frank Stella一樣,早期創作出超棒的作品但是沒人對他之後的作品有興趣。"Hirst正在尋找他自己的方向,他的作品和言辭將會更誠實,我們希望這些練習會使他的作品更加完美。

摘自Art Review,October 2009

No Love Lost: New Paintings by Damien Hirst
14 October-24 January
Hertford House Manchester Square London

10.13.2009

BISAZZA mosaic


之前看到新聞説台灣的傳統產業逐漸在萎縮,工廠一家接著一接倒閉。當時就想到了Bisazza,它是一家義大利專門製造馬賽克磁磚的公司,如果台灣的傳統產業能夠很成功的轉型如同Bisazza,利潤其實比高科技業來的可觀。

Bisazza今年度的廣告是找來日本知名的攝影師Nobuyoshi Araki合作,整個廣告充滿著濃濃的日本藝妓風,這系列廣告可以在國外許多時尚雜誌或是設計雜誌的廣告內頁看到,你並沒有察覺它是在賣磁磚,但卻已經將這個品牌與Chanel、Gucci、LV等歸為同一類了。


在歐洲主要的設計展中,Bisazza會與目前知名的設計師合作提供贊助,但卻不會限制材料的使用形式,Marcel Wanders將馬賽克磚拼貼成一台一比一的車;Studio Job的放大版餐具讓人像是置身在艾莉絲夢遊仙境的故事中;Jaime Hayon高於三公尺的人偶,每一件作品都像是大型的藝術品。知名連鎖精品旅館W hotel,內部裝潢也常常大面積的使用Bisazza的馬賽克磚做裝飾。Bisazza近年來更增設了許多大型旗艦店。除了本身的製造技術先進,總總的行銷手法都可以看的出來他們很用心在經營自己的品牌,這是台灣傳統產業可以參考的。

10.12.2009

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s fantasy world



那天我在oyster雜誌上看到這件佈滿青蛙的外套,覺得真是棒透了。當紅的Lady Gaga前陣子也曾穿著此件衣服接受訪問,她的確是挺適合這種風格啊。這件外套是法國設計師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 (JC/DC) 的作品。他於1949年在摩洛哥出生,設計風格充滿兒趣且色彩繽紛,而他的時裝秀也總是帶給人活力十足的愉悅氣氛。無論是彩虹與藍天白雲,或是古怪名人派對,他獨特的創意與品味,總能在伸展台上讓人眼睛一亮。


2002年他曾為小王子的音樂劇設計服裝造型。「這是我生涯中重要的一步,因為我認為小王子正是我自己的故事。聖艾修伯里透過這本書反應了我們每個人。書裡的各種角色都出現在我的生命裡。」他如此說到。也許喜愛小王子的人們,都會努力的用各種方式宣揚那種純真的美好吧。就如Jean-Charles de Castelbajac,在舞台上讓想像力奔馳,毫無保留的展現他對服裝設計的熱情與執著。


10.10.2009

Gay Icons: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近期在倫敦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展出的Gay Icons選出了十位最具代表性,或是在文化歷史脈絡中具有獨特代表性的同性戀者的肖像作為展出。這幾位被選出的指標人物(有可能是同性戀也有可能不是)都在同志文化圈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也是促成同性戀者認同的關鍵人物,他們包括藝術家Francis BaconDavid Hockney。作家Daphne du MaurierQuentin Crisp;作曲家Pyotr TchaikovskyBenjamin Britten;音樂家k.d. langthe Village PeopleWill Young;藝人Ellen DeGeneresLily SavageKenneth Williams;運動選手Martina NavratilovaIan Roberts及政治人物Harvey MilkAngela Mason


他們的動人故事將被六十位攝影師捕捉,包括Andy WarholLord SnowdonCecil Beaton及由Mary McCartney特別選出的作品。


“How I wish this selection had been available to me when I was young and trying to make sense of my reaction to the world. How inspirational to have had portraits of the great and the good staring out at me telling me that I was not by any measure on my own .“ by Sandi Toksvig.


"我多麼希望在我年輕的時候可以看到這些人物並且藉此明白我對世界的抗拒,有這些偉大的肖相看著我說除了你沒有任何人可以評斷自己是最具啟發性的一件事了!" Sandi Toksvig(英國喜劇演員、作家,女同性戀者



Gay Icons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2 July-18 October 2009

St Martin's Place
London WC2H 0HE


Meltdown Chair by Tom Price


設計圈已吹起環保風好一陣子。Tom Price Meltdown Chair這一系列的椅子,利用回收廢料如:cable tie、pp tube、pp robe等,利用其遇熱可重新塑形的特性,同時保留了一部分原產品的形狀,設計出這一系列的椅子,因為Tom Price有雕塑的背景,所以他的作品總是給人一種樣雕塑的感覺,這一系列造型搶眼的椅子目前已獲得SFMoMA (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及MKG Hamburg(Museum für Kunst und Gewerbe Hamburg)的收藏。而且Tom Price還不斷的在嚐試其他回收物的可行性,相信日後我們會看到更多更不一樣的Meltdown Chair!